8月6日至8月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字兴农实践团的7名学子,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新华桥村,开展以“云上播农音,数创传乡情”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此次实践紧扣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通过产业调研、痛点解析、数字赋能等举措,探索数字化技术与乡村产业、文化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展现新时代青年践行国家战略的担当。
本次实践项目聚焦新华桥村的发展实际,以“数字化生态构建”为核心,构建“电商直播推广+文创IP设计+媒体传播矩阵”三位一体的行动框架,通过产业链、文化链与数字链协同发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实践过程中,团队联合村委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力量,结合成员的专业特长,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流量渠道与系统化的输出路径,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同时以当地长红枣、灵芝、桃子等农特产为载体,设计3D文创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辨识度与市场吸引力,助力数字化工具与乡土资源的深度融合,探索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新华桥村作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地处黄河金岸核心区,自然生态优越,是区域内休闲观光旅游的重要节点。村内拥有古灵州第三次迁徙遗迹、传统灵芝醋酿造技艺等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产业发展上依托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稻米+有机蔬菜+特色瓜果”的现代农业体系,农旅融合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但村庄发展仍存瓶颈:电商运营人才短缺,多数村民对数字化销售模式认知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80%以上农户依赖“摆摊+收购商”的传统模式,优质产品难以接触全国市场;冷链设施不足,桃子等果蔬运输损耗率达15%-20%,制约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步伐。
实践初期,团队用3天时间以“问卷+访谈+实地走访”多维度调研,全面掌握新华桥村产业现状。设计覆盖村民、商户、消费者的三类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入户访谈1户果农,走访左营集贸市场30余家商户,考察灵芝生态园、荟萃园等5个产业点位;与村委会书记陈奇、队长杨军东等干部座谈,理清产业规划与政策落地难点。
调研发现,新华桥村已形成多元农旅融合业态:夏拾光露营农场以“农业+娱乐”模式实现全时段运营,白天设亲子游乐、拍照打卡区,夜晚提供露营观星、烧烤聚会服务,农场负责人介绍:“周末日均接待游客50余人,本地特色烤全羊、黄河鲤鱼最受青睐”;荟萃园以有机种植为核心,大棚内月季花与果蔬共生,种子展示区系统呈现作物生长周期,其草莓熊主题营地凭借巨型卡通IP成为亲子打卡热地;灵芝富贵园休闲餐饮城设儿童娱乐设施、包间K歌设备,打破传统餐饮场所的功能局限,形成“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的复合运营模式;林溪客栈以“灵渠”“孤烟”等命名客房,复古家具搭配民族风装饰,既保留乡村住宿的质朴质感,又通过个性化设计提升游客居住体验。
此外,村庄设施农业基础扎实:460余座温室大棚里,黄瓜、彩椒等农作物长势优良;灵芝生态园与厦门大学药学院合作改进种植技术,灵芝切片、孢子粉等伴手礼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通过数据分析解读新华桥村的产业现状,还通过农户走访、市场调研、村委会交流等行动,直面乡村发展的“真痛点”。农民的心声、商户的诉求与干部的反馈,共同揭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与农户的深入交谈中,团队发现,农产品出村的最大障碍并非交通问题,而是果蔬等季节性农产品的保鲜与销售渠道难题。以桃子为例,一方面,难以长时间保存,果农反映桃子常温下仅能存放3-5天,遇高温损耗更快;另一方面,农户们通常只能依赖传统自售方式,如在市场摆摊或直接将产品卖给收购商,难以通过快递等现代化渠道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种单一的销售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范围,也使农户的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图为实践团倾听农户讲述桃子销售难题。杨玉婷 供图。
商户层面,左营集贸市场虽硬件设施完善,但因新建知名度不高,客流量较少,导致生意不景气,影响了商户的经营效益;大多数农产品无统一包装和品牌标识,只能靠低价竞争。要想改善商户的经营状况,增加市场吸引力,亟需从加强市场宣传、增加居民购买力等方面入手,帮助商户提高销售额。
政企层面,村委会虽建成冷链物流中心、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长红枣、灵芝等农产品品质过硬,但销售渠道局限于本地集市,线上运营缺乏专业团队,品牌影响力弱;灵芝生态园希望丰富产品品类、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却面临技术与资源缺口,政策落地也需更多实操指导。
图为实践团采访灵芝生态园负责人场景。张靖晗 供图。
通过倾听各方的真实诉求,团队意识到,如何引导企业与农户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的融合与升级;如何让“数字化”与“乡村振兴”更紧密结合,切实发挥数字化对乡村发展的赋能作用,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村民与企业对政策支持的诉求也十分迫切。尽管政府的扶持政策逐步到位,但如何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帮助村民和企业将政策落实到具体操作中,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人才引领与现代化管理经验的支撑。
1.数字科普:普及虚拟人直播助农思路
针对电商运营人才短缺、村民数字化认知不足的问题,团队在新华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虚拟人直播助农”专题讲解。讲解围绕“虚拟人直播是什么”“虚拟人直播的优势”“虚拟人直播助力农产品销量”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干部拆解数字工具的应用逻辑,重点阐述其在降低人力成本、扩大宣传范围等方面的价值。讲解过程中,成员还结合乡村实际应用案例,与村书记、各村大队队长现场交流落地思路,帮助基层从业者理解如何将虚拟人直播与本地产业结合,为村庄后续可能的数字化尝试打下认知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委会讲解虚拟人直播相关知识场景。张靖晗 供图。
2.文创开发与直播助农:双措并举拓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文创开发与直播助农成为了推动农产品销售的新途径。
实践团设计了灵芝毛绒玩具、可爱的桃子贴画以及结合宁夏回族文化的长红枣3D形象等一系列文创产品。灵芝毛绒玩具采用卡通化设计,传递了健康和养生的象征,既富有趣味又具亲和力;桃子贴画则通过柔和的色调,展现了丰收的象征,充满温馨与生机;而长红枣3D形象通过鲜艳的红色和绿色搭配,并融入回族传统服饰元素,展现了灵武地区的自然美和文化魅力。新华桥村的文创冰箱贴则巧妙融合了地方历史景观与文化象征,生动呈现了该地区的独特魅力。通过赋予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其市场吸引力,还能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为农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在农户陈伯伯的“北京七号”桃与嘎啦苹果销售点,成员将文创贴画应用于产品包装,同时开启抖音直播,实时向网友展示农产品的新鲜状态与销售场景。此外,团队还开启“云游新华桥村”直播专场,带领线上观众重访产业点位,展示亲子设施、草莓熊主题营地等特色场景,同步讲解农旅融合模式与产业链特色,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乡村风貌与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村庄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图为直播结束后实践团与陈伯伯合照。张靖晗 供图。
此外,针对农产品运输保鲜难题,团队尝试通过“线下展销+线上推广”的联动模式,既助力解决当日农产品销售问题,也为村庄探索“文创+农产品+直播”的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本次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目标,在短暂的实践周期内,团队围绕新华桥村的产业痛点,积极采取行动,形成了可感知、可落地的初步成果,实现了实践价值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
1.为乡村留下可持续发展基础
在数字赋能层面,团队通过“虚拟人直播”专题讲解,有效填补了村民对新型数字工具的认知空白,村委会也基于此次讲解,初步探讨了后续推进数字化宣传的方向;在文创与销售层面,团队设计的文创贴画为农产品包装提供了新方案;两场直播活动收获14万点赞与一千余名网友观看,不仅带动农户陈伯伯的桃子销量,而且吸引了部分线上观众对新华桥村农旅资源的关注,为村庄后续拓展线上宣传渠道积累了初始经验。
2.团队深化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从设计调研问卷、走访农户商户,到筹备数字科普、执行直播助农,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实践环节,将资源收集、数字技术等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结合。在与农户沟通运输难题、与商户交流经营困境的过程中,成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在调整直播策略、优化文创设计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切实体会到“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青年使命。
此次新华桥村实践,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字兴农实践团以青春力量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的一次具体行动。实践过程中,团队既见证了村庄在农旅融合、设施农业方面取得的显著发展成果,也直面了其在销售渠道、品牌建设、数字化应用上的现实瓶颈;既通过深入调研倾听了农户、政企的真实诉求,也通过实际行动尝试了“文创+直播”“数字科普”等赋能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与不懈努力。本次实践虽已结束,但团队将持续关注新华桥村的发展动态,同时把实践中总结的“调研先行、需求导向”思路,转化为后续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宝贵经验。未来,团队也将继续以专业为支撑,以实际行动为依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不断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让实践的价值在乡土间进一步延伸,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更多青春活力。(通讯员 杨玉婷 贾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