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联,2025年暑假,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健心践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分别奔赴湖南四地开展实地调研。7月31日,调研团一名成员深入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长塘瑶乡,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记录瑶族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现状及其心灵滋养作用。
奔赴瑶乡:山回路转间的文化初探
清晨,调研成员乘车驶入雪峰山腹地。蜿蜒山路上。《盘王歌》古调从手机扬声器传出:“盘古开天置田地,伏羲造人姻缘起……”行进过程中,驾驶座上的侗族司机眼带笑意介绍,他的老家就在长塘,不过后来搬来县城了。除此以外他还提到那边90%都是瑶族人,剩下的外族人除了侗族以外,还有苗族、回族的等。正说着,手机里的歌声却戛然而止,空空如也的信号栏,让人心头一紧。司机见状朗声笑道:“莫慌!就这一段盲区,拐个弯就好咯!”这份对山路的熟捻成为了调研的首个印象。
车子转过山坳,信号恢复,《盘王歌》旋律再次响起。不久,一座巍峨牌坊映入眼帘,“长塘瑶族乡”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洁的水泥路与新建居民楼展现着乡村振兴。
图为长塘瑶族乡标志性牌坊。邓慧琳 供图
非遗困境:“棕包脑”舞的传承挑战
牌坊下,退伍军人肖叔热情相迎。这位曾参加过西沙海战的老兵,古铜色的脸庞刻满风霜。审阅问卷后他提示:“题目对低年级学生有难度。”在确认调研对象为三年级及以上青少年后,肖叔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棕包脑”舞。调研成员随即尝试用手机搜索,却发现输入法无法自动联想完整名称。肖叔代为输入后坦言:“这不奇怪,其他来这的外地人也大都和你们一样。”这一细节也正直观展现了非遗传承面临的认知挑战。
行走在弥漫草木清香的村道上,竹簸箕晾晒的金黄玉米与屋檐下悬挂着的火红辣椒串构成鲜明色彩。肖叔指着道路和房屋感慨:“现在村村通水泥路让大家生活便利多了。”走访的头几户人家都不在家,肖叔解释:“这里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会儿可能都下地干活了。”行至地势高处,暑期中的乡小学静立路旁。
图为调研成员走平整的水泥路上前往村庄。邓慧琳 供图
入户调研:两代人的文化传承
在一户瑶族村民家里,调研成员遇到了正在土灶前添柴的阿婆和她约15岁的孙子。众人到访时,男孩正在房内,流行的网络神曲隐约从门缝传出。阿婆热情地用自家的花皮西瓜招待大家,手起刀落,“咔嚓”一声,鲜红的汁水溅落。
男孩填写问卷时,众人聊起了民族文化,阿婆眼中闪光讲述自己穿瑶服参加节日的情景,还兴奋地比划起“棕包脑”舞表演的动作,肖叔则不时在一旁补充。
问卷填写完毕后,调研成员接过,这时肖叔看到了男孩在问卷上勾选的“愿意穿民族服饰参加节日”,他叹了口气说道:“可惜了,现在有瑶族服饰的多是老人家,年轻一辈平时很少穿了。”
图为调研成员在瑶族村民家中进行访谈并指导青少年填写问卷。邓慧琳 供图
调研启示:文化赓续的当代路径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记录,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唤醒与情感联结。当那位沉浸于流行音乐的瑶族少年,在问卷上郑重勾选“愿意穿民族服饰参加节目”时,那一笔一刻,仿佛照见了文化血脉的深沉回响。
调研显示,尽管现代生活方式和网络文化广泛渗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棕包脑”舞也面临传播困境,但本土开展的民俗活动和长辈的言传身教,依然对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调研团成员深刻意识到,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次调研发现,团队计划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切实行动,开发融入非遗元素的心理健康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项目,让传统文化的韵律与精神,浸润更多孩子的心灵,真正实现文化赓续与心灵滋养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