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斗门稻浪间,“岭南甄选”解锁山禾密码

“岭南甄选”突击队调研组特辑
江思慧 陈储恩
2025-07-08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岭南甄选突击队

2025年7月7日,在珠海斗门莲江村的青山绿水间,活跃着一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团队——岭南师范学院“岭南甄选”突击队调研组。他们穿梭于金黄的稻浪、幽静的茶舍、蜿蜒的骑行道,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对话倾听心声,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调研,揭开山禾田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脚沾泥土,深入一线

调研组的足迹遍布山禾田园的每个角落。清晨,他们与营务部门一同抬帐篷、修剪枝桠,体验后勤保障的艰辛;午后,他们探访茶舍,亲手制作果茶,感受农产品的创意转化;傍晚,他们与村民闲话家常,聆听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变迁。无论是烈日下的劳作,还是暮色中的访谈,他们都以最贴近的方式融入田园生活,挖掘每一处细节背后的意义。

调研组体验制作饮品(裴文敏 摄).jpeg


调研组体验制作饮品裴文敏 摄)

多元视角,深度对话

调研组善于从不同角色中捕捉乡村振兴的脉络。他们采访营务负责人有有,了解景区从鱼塘耕地到热门打卡地的蜕变;与茶舍负责人罗丽银探讨宣传策略的优化;聆听摄影负责人Suyee莹姐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还从村民和游客的反馈中提炼出田园发展的亮点与不足。每一段对话都是一把钥匙,打开山禾田园成功背后的多维密码。

调研组采访有有姐(庄晓莉 摄).jpeg


调研组采访有有姐庄晓莉 摄)

敏锐洞察,建言献策

调研不仅停留在记录,更着眼于未来。他们从游客周先生的建议中捕捉到亲子体验的升级方向;从骑行路线负责人有有的规划中看到文旅融合的潜力;从茶舍的运营瓶颈中思考宣传创新的可能。这些洞察为山禾田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展现出调研组的前瞻性与实践精神。

QQ图片20250707110555(30).jpg

田园采访周先生庄晓莉 摄)

青春赋能,情怀满怀

调研组的成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正如Suyee莹姐所言:“真正喜欢的人才会回到农村!”这份对乡土的热爱,让他们在稻浪间、茶舍里、骑行道上,不仅看到风景,更看到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无限可能。

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当夕阳为山禾田园披上金色的外衣,调研组的旅程暂告一段落。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访谈记录和调研报告,更是一份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解。在这里,他们既是变革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以青春之笔,绘就莲江新画卷;以探索之心,谱写田园新篇章。

在田野间书写青春答卷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岭南甄选”突击队调研组以独特的青春视角,为山禾田园的发展注入鲜活的思想火花。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实践者——清晨与营务团队一同挥汗如雨,午后在茶舍学习果茶调配,傍晚与村民围坐畅谈,每一步都踩在泥土的芬芳里,每一问都直击乡村发展的核心。他们用专业的方法记录数据,却以温暖的态度倾听故事:从返乡青年Suyee莹姐的镜头背后,读懂对故土的深情;从骑行道规划者有有的畅想里,看到文旅融合的智慧;从村民舒展的笑颜中,触摸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带着“建设性思维”开展调研——既赞叹稻田收割的野趣,也思考如何优化亲子体验;既认可茶饮的创意,也探索更有效的传播路径。这群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情怀,还有科学的视角、踏实的调研,以及那份让理想扎根土地的执着。当他们的笔记本写满田野调查的收获时,山禾田园的振兴故事,也因这群“青春解码者”而更加生动丰满。

莲江村风景展示(庄晓莉 摄).jpeg

莲江村风景展示庄晓莉 摄)

(通讯员 陈储恩 江思慧)

阅读7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